2月11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副主任肖風勁指出:入冬以來,中國大部氣溫偏高,部分地區氣溫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黑龍江、吉林1月平均氣溫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值,西藏為次高值。2月1日至6日,北方大部及長江中下遊等地極端最高氣溫均居歷史同期前5名,不少地區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中央氣象台網站給出的2007年2月23日至3月4日10天內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實況圖(圖一)顯示,立春(2月4日)以來,我們迎來了一個遠熱于正常年份的初春,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比正常年份高出3攝氏度以上。
暖冬為華北帶來一個幾無冰雪的初春,在3月2日的冰雪覆蓋圖上,東北和西北也僅有少數地區被冰雪覆蓋(圖二)。
就在此時,一場雪災席卷了內蒙古與東北,3月3日,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錫林浩特市遭受30年來罕見的雪災;遼寧則遭到56年罕見的暴風雪襲擊,沈陽一天之內兩次發布雪災紅色預警信號;與此同時,渤海灣出現了我國1969年以來最強風暴潮,席卷了遼、冀、津、魯、蘇沿海,讓無數人的元宵節在抗災搶險中度過。3月5日的冰雪覆蓋圖(圖三)告訴我們,三天之內出現了何等大範圍的氣候逆轉。而它發生在暖冬之後。
立春前夕(2月2日),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在法國巴黎正式發布。報告稱,目前地球的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比過去1萬年中任何一段時期都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過去65萬年中任何時候都高,比工業革命前高35%。溫室效應的原因,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對于過去50年來的全球暖化現象,人類活動要負90%的責任。
1860年,愛爾蘭籍英國科學家約翰廷德爾發現大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成分會造成溫室效應。1896年,瑞典化學家阿累尼烏斯發表的論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度的影響》。阿累尼烏斯通過計算得出,如果人類因為燃燒化石燃料而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加倍,那麼全球平均溫度就會上升5攝氏度。1897年,阿累尼烏斯就此進行過觀測並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然而並未引起注意。
這一年,英國的不列顛發動機辛迪加公司給郵電部提供試用的戴姆勒汽車,是世界上最早的郵政汽車;法國巴黎修建了奧賽火車,它成就了今天被稱為第二個盧浮宮的奧賽藝術博物館;美國奧茲莫爾比汽車工廠成立,2年後生產出美國汽車領域的老牌先驅Curved Dash Runabou。
這一年,德國借口“曹洲教案”,派軍艦侵佔膠洲灣,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洲租界條約》,允許德國租借膠洲灣,在山東享有修築膠濟鐵路和開採鐵路沿線礦產等特權;俄國在我國東北開工修建中東鐵路、南滿鐵路,次年強迫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續訂旅大租地條約》,並將整個東北囊入俄國的勢力範圍,控制了界內的鐵路、礦山和其他工商利權。
這一年在日本是明治三十年,規模空前的八播制鐵所創辦,成為日本鋼鐵工業大發展的重要標志。同年,日本共產主義運動先行者片山潛發起了日本第一個工會組織“鐵工工會”,創辦了早期工運刊物《勞動世界》。
這一年在中國是光緒二十三年,譚嗣同完成了他的著作《仁學》,主張:“為今之策,上焉者,獎工藝,惠商賈,速制造,蕃貨物,而尤扼重于開礦。”鼓吹中國擺脫農耕文明,走向工商文明。次年發生了戊戌維新運動。
“到1897年,西方瓜分世界的形勢似乎已成定局。西方文明的過去,洶湧激蕩,充滿著驚恐彷徨,徘徊無措,而今這一切都已被愉快地拋在了身後。如果像很多人在1897年所想象的那樣,歷史就意味著所有這一切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那麼,隨著意大利和德國于1871年獲得政治上的統一,歷史顯然已經進入尾聲。因此,1897年似乎已成為這樣一個時刻,即一個觀察者可以從容而全面地回顧歷史,在此時此刻觀察家自己則再也不必在歷史的激流中掙扎了
從全球尺度看,這一年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商文明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中國這樣的農耕文明社會正被迫調整方向、改造自己,為救亡圖存而走上血淚斑斑、傷痕累累的“追趕”之路。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沒有人會在意阿累尼烏斯的計算結果。贏家通吃、弱肉強食,各國的精英集團都傾心于政治、經濟新一期軍情觀察室、軍事爭鬥。這一切爭鬥的動力正是化石能源。越來越多的煤炭與石油被採掘出來,填入工商文明這台巨大的發動機中,隨之排放出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沒人意識到,他們的爭鬥正悄然將阿累尼烏斯的計算結果變為現實。
阿累尼烏斯的聲音被淹沒在發動機的歡唱中,連對資本主義持批判態度的馬克思也憧憬著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前景,這就是人類對“我們到哪裡去”的回答。為此,人們毫無顧忌地在征服的道路上飛奔,要征服的對象既包括大自然,也包括自己的同類。
上個世紀末以來,全球暖化現象終于引發了學者群體的普遍關注。在有溫度記錄的1850到2006年間,人們發現了全球暖化的明顯證據(圖五)。
學者們進而通過對樹木年輪、珊瑚、冰核和其他歷史記錄的分析,還原出1000年來地球的溫度(圖六)。
數據顯示,20世紀氣溫演變模式明顯異于過去的1000年。過去1000年中,氣溫基本上在一個平衡位置附近波動,表明存在著一種維持平衡的穩定機制。進入20世紀後,這種穩定機制被破壞,氣溫以極快的速度偏離平衡位置,顯出一去不復返的態勢。
當年阿累尼烏斯警告的基礎是:燃燒化石燃料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高。那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是否發生了改變?
1987年,科學家通過研究提取自南極的冰芯,發現過去10萬年中溫度的變化和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著顯著的關系。在IPCC第三次報告中,學者們提供的數據表明,過去100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維持著平衡,自19世紀開始,平衡被打破,濃度加速增高(圖七)。
2005年11月25日,“歐洲南極冰芯分析”項目科學家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報告對一塊包含有距今65萬年前的氣泡樣的冰芯的分析結果:
南極的氣溫與二氧化碳濃度有近乎線性的穩定關聯,即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氣溫就越高,而且幾十萬年來這一機理沒有變化。地球大氣當前的二氧化碳濃度為38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比過去65萬年中的最高歷史紀錄時期還要高27%。並作出判斷:目前我們的地球已進入一個新的“間冰期”,全球變暖的趨勢可能還要持續1萬至2萬年。
2006年9月,“歐洲南極冰芯分析”項目負責人、英國南極考察機構科學家埃裡克沃爾夫報告對一塊有80萬年歷史冰芯的分析結果:
在過去80萬年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相對平緩,處于180~300ppm之間,公元1000年至1800年間的濃度為280ppm,現在卻已經達到了380ppm,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200年裡增加了35.7%。以前,二氧化碳濃度增加30ppm需要1000年的時間,而僅在過去17年裡就增加了這麼多,速度增加了57.8倍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
在IPCC第四次報告中,展示了過去65萬年來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演變(圖八)。數據顯示,過去的65萬年中,地球經過了幾次冰河期與冰間期的交替。冰河期溫室氣體濃度下降,而冰間期溫室氣體濃度上升,但整個波動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而今,溫室氣體濃度遠超出歷史上任何一次間冰期的水平,大自然控制溫室氣體濃度的穩定機制被打破。
同位素分析表明,新增的二氧化碳來自生物化石,這意味著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原因是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面對工商文明的這一後果,沃爾夫警告:“這是一場我們不知道結果的實驗。”
碳是一切生物體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機體幹重的45%以上是碳。所有生命體中的碳均來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產者(如植物)靠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類,成為消費者(如動物)的食物,生物的呼吸和微生物對殘渣、遺體的分解又將二氧化碳排回大氣中。由此,生態系統成為一個碳庫,生態學用單位面積中的碳來衡量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而生物的呼吸與分解作用成為“碳源”,光合作用成為“碳匯”,前者向大氣輸出二氧化碳,後者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匯集到碳庫中。
水圈是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氧化碳在大氣圈和水圈之間的界面上通過擴散作用而相互交換。二氧化碳的移動方向,主要決定于在界面兩側的相對濃度,它總是從高濃度的一側向低濃度的一側擴散。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相對濃度低于水圈,水圈中的二氧化碳就會更多地進入大氣圈中;反之,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相對濃度高于水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會更多地進入水圈中。正是這類機制維持著碳循環的平衡。
在過去65萬年的時間裡,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波動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表明大自然形成的穩定機制在有效運行。沒有這類穩定機制,人類乃至一切生物的生存與進化是不可想象的。
在有人類之前,貯存在化石燃料中的碳基本不參與循環。直到工商文明發展起來,化石燃料中的碳才以越來越大的規模參與全球碳循環。結果,工業文明制造的人工“碳源”衝擊著大自然至少數十萬年來的碳循環穩定機制。
人為碳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最強的順次為:北美東部、西歐和東亞。由此,人類對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貢獻在北極和高緯度地帶年平均為4.5~3.5g/g,北方中緯度為3.5~2.5g/g,赤道和南方低緯度為2.5~1.0g/g,在南極則減少到0.5g/g(見圖九)。
學者們發現,海洋碳的吸收與釋放有明顯的緯度特征,南北半球的中緯地區主要是吸收(碳匯),而熱帶主要是釋放(碳源)。美國科學家Keeling的計算結果如表一,在人類釋放二氧化碳最劇烈的北半球,海洋承擔了最大的吸收功能。
陸地生態系統也加入了這一努力。全球多數陸生植物生長受到二氧化碳濃度的制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植物光合作用加快,從而加速了碳的吸收。通過對全球43個觀測網點1992~1993年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碳13/碳12比率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存在一個強大的陸地生物碳匯,其尺度近似于由化石燃料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的一半。(《全球碳循環源與匯研究進展》;曲建升,孫成權,張志強;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然而,人類對全球碳循環的幹擾越來越強大,圖七、圖八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穩定機制已經無法平衡這種幹擾,碳循環已經開始失衡,而其後果不是人類可以承受的。在不同的碳排放控制假設下,學者們預測了本世紀全球氣溫的走勢(圖十)。工商文明聚集的北半球將明顯升溫,升溫最高的將是北極地區。
其結果將是整個北極冰區融化。事實上近20多年來,北極冰區已經呈加速收縮的態勢(圖十一)。兩極比12.5萬年前明顯升溫,兩極冰雪體積的減少已經導致海平面上升了4~6米。
全球暖化帶來的是:在大陸、區域和大洋尺度上,觀測到了大量的氣候長期變化,這包括極地溫度和堅冰的變化,降水量、海洋鹽度和刮風型式的大範圍變化;同時還觀測到了包括幹旱、強降水、熱浪和強台風等在內的極端天氣事件方面的變化。
學者們警告:在未來20年中,平均每10年氣溫大約升高0.2攝氏度。即使所有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濃度被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氣溫每10年也要進一步上升大約0.1攝氏度。以不小于現在的排放速率而持續排放溫室氣體,將導致進一步的變暖並且會造成地球氣候系統的諸多變化,這些變化在21世紀中將極有可能大于在20世紀中的變化新一期軍情觀察室。而圖六、圖八已經告訴我們新一期軍情觀察室,20世紀地球氣候系統變化是何等觸目驚心。
早在1979年,美國科學院就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對全球變暖問題採取等待的政策,可能會導致採取措施的時候為時已晚。同年,世界氣象組織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了首屆世界氣候會議。會上,來自各國的科學家通過了一份宣言,號召各國政府“預見並防止潛在的人為氣候變化,這些氣候變化可能對人類福利產生不利影響”。
1988年,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研究院的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在美國國會的一次聽證會上作證說,全球變暖即將到來。同年,聯合國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負責分析和報告關于全球變暖的科研成果。
1990年,IPCC公布了第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新一期軍情觀察室。報告指出,在過去的1個世紀的時間裡,全球氣溫已經上升了0.5攝氏度。
1992年,世界各國首腦參加了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峰會。峰會上,154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但它並沒有為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
1995年,IPCC公布了第二次評估報告,認為當前出現的全球變暖“不太可能全部是自然界造成的”。報告還預測說,如果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限制,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3.5攝氏度。
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到2012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1990年減少約5%。包括美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簽署了《京都議定書》。
2001年1月,IPCC全會討論通過了第三次評估報告,其“決策者摘要”指出:從1861年開始,地球氣候的變化趨勢是變暖,從那時起,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大約升高了0.6℃,誤差是正負0.2℃。在全球範圍內,20世紀90年代是最熱的10年,其中1998年是最熱的一年。而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導致”,這個“可能”在文獻裡的準確描述是“大于66%”。
然而,2000年上台、有石油資本背景的美國總統小布什于2001年宣布,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有趣的是,2000年爭奪總統寶座的是戈爾和小布什,從兩人的政策辯論看,戈爾關注的是“擺脫大石油公司對我們的控制”,而小布什關注的是“我們需要開發我們自己的能源,我們需要發展國內能源產品儲備”。(《美國總統激辯石油政策》;劉植榮譯)
選舉結果眾所週知,寫了《瀕臨失衡的地球》的戈爾敗給自稱“做過一段時期的石油生意”的小布什。日後,前者致力于環保,而後者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動了一場石油戰爭。
2003年10月,美國國防部向布什總統遞交了一份“秘密”報告,警告說:今後20年,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構成的威脅要勝過恐怖主義,屆時,因氣候變暖、全球海平面升高,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資源將銳減,並因此引發大規模的騷亂、衝突甚至核戰爭,成百上千萬人將在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死亡。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布什政府的態度,相反,200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法案,給予油氣生產企業10年的稅收減免和補貼,總額達74億美元,而沒有任何強制這些企業減排溫室氣體的條款。
2006年10月30日,英國財政部公布了由前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組織編纂的報告。作為經濟學家,斯特恩從GDP的角度評估了氣候變化的代價:如果對目前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加限制,“氣候變化的總代價和風險將相當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如果考慮到更廣泛的因素,到下世紀初全球GDP將減少20%。斯特恩警告說,這種對全球經濟的破壞作用“類似于20世紀初的世界大戰和經濟蕭條時期的規模,而且很難甚至無法逆轉”。為了使氣候變化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在未來的50年內,用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相當于全世界GDP的1%。斯特恩認為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而今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提交。在本次報告中,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已經被判定是“非常可能”,這意味著大于90%的可能性。然而,氣候評估報告摘要發布不到4個小時,白宮就發表聲明稱,美國仍不準備採取強制性的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當天,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表示,“如果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排放量是有限的”。
事實上,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費國,也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能源資本集團在這個國度裡擁有巨大的勢力。以至于石油資本提供了兩任總統:喬治布什和小布什。2005年,《環球》雜志披露:小布什的祖父普雷斯特布什就是靠石油、軍火起家。他與老洛克菲勒關系密切,二戰時曾向希特勒出售石油等物資。喬治布什也是石油資本家,小布什1979年創辦Arbusto Energy(布什能源公司)。
切尼在老布什政府中任國防部長,在小布什政府中任副總統;而在兩任布什政府之間,任石油天然氣服務公司哈裡伯頓首席執行官新一期軍情觀察室。
賴斯是美國第二大石油巨頭謝夫隆石油公司董事會成員。她在裡根政府中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特別助理,在老布什政府中任蘇聯問題顧問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在小布什政府中任國務卿。
在小布什政府中任白宮環境質量委員會首席官員的菲利普庫尼花了大量時間篡改美國政府關于氣候和全球變暖的文件,以加大全球變暖問題的不確定性。2005年6月被迫辭職後,庫尼加入了埃克森美孚。
“1998~2005年間,埃克森美孚向這些它精心挑選的機構捐贈了約1.6億美元,以促使它們在全球變暖問題上傳播虛假信息。
“為什麼埃克森美孚選擇資助這麼多人員重復的研究機構?因為這樣可以悄無聲息但非常有效地編織一張研究網絡,建立一個氣候科學信息發布平台。這些看似分布廣泛的研究機構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回音室,放大和不斷重復那些實際上由同一群人發布的虛假信息。”
2005年,美國能源政策法案的主要起草人、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主席喬巴頓,在其任期中共從油氣行業獲取100多萬美元政治活動資金,其中包括2004~2006年埃克森美孚通過“政治行動委員會”捐贈的2.2萬美元。
由此我們看到,阻礙人類作出理性反應的最強勢力,正是一些石油資本集團。這些“理性經濟人”毫無顧忌地將全球拖入非理性的災難之中新一期軍情觀察室。無怪乎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稱埃克森美孚為“地球的敵人”。
在抗拒《京都議定書》時,美國總是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來墊背。按照美國能源部估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後20年將增加70%,其主要增量來自發展中國家。現在《京都議定書》只對發達國家設限,但當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20名中,有9個國家屬發展中國家,包括位居第二的中國及第六的印度。現有的《京都議定書》管制架構中只規範了工業化國家之減量責任,卻完全沒有規範發展中國家的責任。所以美國政府一直希望將中國大陸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納入《京都議定書》管制架構中,希望主要發展中國家自願承諾減量,否則將不會批準《京都議定書》。
《國際能源年鑑》(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4)列出了各國1980至2004年因消費化石能源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數據顯示:1980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美國的30.6%,到2004年上升為美國的79.6%,已經超過歐洲,成為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源,而且呈加速增長之勢。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的理由似乎很充足。然而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我們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之前,能源消費都處于相當低的水平,至于50年代之前,簡直就是微乎其微(圖十三)。而整個世界的工業化起始于1750年新一期軍情觀察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絕大多數是西方國家在過去的兩百多年中排放積累起來的。
即使在1980年到2004年間,也絕非如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所稱:“如果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排放量是有限的。”《國際能源年鑑》提供了212個國家和地區1980年到2004年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口。由此可計算出這期間每個國家的人均排放量,按人均排放量從低到高排序,然後計算各國在這212個國家和地區中的人口比例和排放比例,所得結果見圖十四。
數據顯示,在1980到2004年間,在21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排放只佔11.36%,它卻包含19.5%的人口。而人均排放量最高的19.03%人口,卻排放了63.48%的二氧化碳,這個群體由工業化國家和一些產油國組成,美國在其中佔據無可爭辯的首席。強迫剛開始工業化建設的發展中國家與已經排放了200多年的發達國家承擔同樣的義務,等于要讓發展中國家永遠無法完成工業化。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業化,這條道路不是發展中國家自己選擇的,是那些已經污染大氣兩三百年的發達國家用戰爭強加給我們的。當年中國的傳統是“重農抑商”,這是數千年歷史中淘汰總結出的集體生存經驗,絕非一些淺薄學人所稱的落後、保守。然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慘敗強迫中國人改變價值選擇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發達國家用戰爭教訓告訴中國人:沒有發達的工商業,就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看看阿富汗、伊拉克的遭遇,想想“誤炸”使館事件、撞機事件,我們不難體會當年譚嗣同將“獎工藝,惠商賈,速制造,蕃貨物,而尤扼重于開礦”視為“上策”時那種泣血錐心的感受,他甚至不惜用自己的性命來喚醒中國人拋棄農耕文明,走向工商文明。
在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中,人類對環境的衝擊尚在大自然的控制範圍之內。然而靠挖掘、燃燒化石能源而推動的工商文明,已經逸出了大自然的控制範圍。工商文明讓人類中的一個極少數群體掌握了“上帝”才有的能力。西諺雲“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而這個群體的行為卻是標準的“理性經濟人”,並用自己的行為提醒人們記住尼採的話:“上帝死了。”
由此,中國人面對兩難的處境。在資本主義工商文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不在競爭中取勝,建立起自己的有競爭力的工業體系,就只能成為別人的“魚腩”。而加入這場競爭勢必惡化全球的生態狀況。根據《國際能源年鑑》,1980年至2004年累計消耗的能源,從人均水準看,美國是中國的12.37倍、澳大利亞是中國的8.18倍、法國是中國的6.61倍、日本是中國的6.19倍。即使不考慮我們能源利用水平低下、污染治理能力不足,中國要成為它們那樣的“文明國家”,所需的能源與排放的二氧化碳也需達到相應的倍數,地球又如何能夠承受?
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又要在工商文明的框架下可行,各國學者可謂殫精竭慮。從技術手段到經濟機制,各出妙招。這讓斯特恩爵士感到樂觀,他在報告中指出:
“世界並不需要在避免氣候變化和促進增長和發展之間作出選擇。能源科技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為我們創造了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獲得經濟增長的機會。”
然而,看看美國的態度,看看事實上控制著這個星球上重大決策的大資本集團的態度,看看各國之間激烈的討價還價,看看事實上一再拖延的行動,我們能樂觀起來嗎?
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觀察,人類已經陷入“囚徒困境”:誰先作出實質性的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誰就會損害自己的經濟競爭力;反之那些抵制、拖延的國家卻會獲得相對優勢,而這種競爭力的差距,會導致冰火兩重天的結局。
“理性經濟人”之理性在于追逐經濟利益,經濟利益背後是物質欲望,而物質欲望的本性是“欲壑難填”。在農耕文明時代,人類的力量有限,對物質欲望的追求受制于客觀條件,追逐物質欲望的努力總是造成重大的社會災難,于是人們總結出“知足常樂”的信條。工商文明讓人類的力量成數量級地增長,滿足物質欲望幾乎成了新時代的信條。而發現、迎合、刺激乃至制造各種欲望,將其變為需求,這才是工商文明的精髓。要理解工商文明,與其去讀艱深晦澀的經濟學著作,不如去讀營銷管理,那裡有一個盡人皆知的案例:“如何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這就是理性經濟人“理性”之所在!
馬克思將對新社會的期望建立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面對難填的欲壑,物質財富永遠不會“極大豐富”。事實上,越是富裕的群體,越是汲汲于以錢生錢、聚斂財富和控制力。在這種“理性”的一元化領導下,人類如何面對高更的問題:“我們到哪裡去?”
在工商文明的框架內,寄望科學技術與經濟措施來挽救地球,恐怕很懸。于是,2006年11月14日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一批院士、科學家、社會人文學者討論起了“環境倫理”。這讓人想起一位終身蝸居哥尼斯堡的思想者,他說:
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所引起的敬畏和贊嘆就越是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高懸頭上的燦爛星空和深據內心的道德法則。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凱發k8國際陵園設計!新老陵園規劃與改造,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凱發k8旗艦廳ag,